337调查站

​谁知道这是什么乐曲的旋律?

作者:337调查站2024-04-29 12:16:00

请问谁知道 这是什么? 我在越南 芽庄的 海边 石头底下 见过 很多很多..

这是蛇尾,是一种棘皮动物,海产无脊椎动物,生活环境多样,常在深海。蛇尾主要食腐肉和浮游生物,蛇尾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十分惊人的。从两极寒冷水域到热带海洋,从泥沙滩到岩礁间,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蛇尾是棘皮动物大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支。据统计,全世界海洋中约有1800多种蛇尾类棘皮动物,我国沿海就有百余种。因为它们腕的形状和运动姿势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 蛇尾主要是吃一些有机物质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栖生物,如硅藻、有孔虫、小型蠕虫和甲壳动物等。它的摄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触手。

蛇尾的运动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与海底的摩擦作用来完成的。常见的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遵循一个腕的方向前进,即一个腕向前进,其余四个腕向后倒退;另一种是两个腕向时向前进,其余三个腕向后退,蛇尾顺两个腕中间的合力方向前进。

Ophiocoma imbricatus,蛇尾的一种。

有趣的是,蛇尾的腕很容易断,人们在海边采集蛇尾时,稍有不慎就会把它的腕掐断。事实上,蛇尾有很强的"自切"和再生能力,尤其是腕很容易"自切"和再生,为此有人把蛇尾类动物称之为"脆海星"是不无道理的。蛇尾的"自切"是御敌的巧妙办法,凭借断掉部分腕足来换取整体的生存。失掉的部分,不久又会重新再生出采,所以蛇尾类的"自切"和再生是它们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们的体盘损伤或失掉后也能够再生出来。

蛇尾类是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真鲷、大黄鱼、牙鲆等的重要饵料之一。特别是大黄鱼,蛇尾在它的食物中占了主要地位。

这是什么发式,有谁知道的吗?

这个发髻是唐朝的双环望仙髻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讲究发髻的变化,考古学家就商代,周代,秦汉等朝代的妇女发式作出归类,而唐代的发式不单承前朝遗风,更加入外族特色,发挥创意。根据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一书指出,唐代时期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及发髻式样变化多色多样,头上戴簪钗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前代遗风,又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有飞天宝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等,我们可以从古墓的陶俑,书画等窥见当代服饰的一二。

【发型】

浑脱帽

凤帽当时妇女为了美观,以及遮蔽面貌等原因,都会戴上帽子,唐代称为羃离,此种头饰源于西北夷民族,由于北方风沙大,西北夷民族习惯于骑马,于是就以面衣或面帘盖蔽而不受风沙侵袭。我国古代,妇女出门,必蔽其面,先前有面衣,幂罗,以后有头巾、盖头,其意相近。帷帽也是妇女用来遮面的饰布,抵御风沙,其面料是半透明的纱绢等,使外人不可窥见,而自己可以略见其它东西,多数利用藤席或毯笠做成帽的骨架,糊表缯绵,有些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之上,多用轻薄而透明的罗制成,可作为遮蔽全身的帽裙。

双环望仙髻

闹扫妆髻

抛家髻唐代妇女的发髻承袭前朝,并加以创做,如双环望仙髻是承袭秦汉遗风,留传下来的神仙方士之说;不少古墓,如西安唐开元十一年鲜于海墓女俑,或唐代绘画,例如有《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的妇女发型,直接影响五代到北宋年间,此时期的特点是竞尚高,大当时的妇女利用自己以及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自己的头发之中,或造成各种假发来装戴。而此等发型多为贵族妇女的专利,平民百姓极其只在婚嫁才会如此打扮。

飞天宝髻

簪花髻除了将头发束成髻以外,插上发钗,发簪等也是唐代常见的发型,唐晚期,高髻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其它如鸾凤步摇,簪梳等,亦可在敦煌晚唐石窟第9窟、第10窟以及五代第98窟中的壁画可见。

【发饰】

唐代发饰可分为发钗,簪,步摇簪,梳篦,宝钗等,自凡魏晋南北朝起,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我们可以从古墓中的遗物,观察当时妇女的打扮。

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园出土,据残物复原

江苏杨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凿花金栉高12.5厘米,宽14.5厘米,重65克,杨州市博物馆藏

唐代骨梳,河南陕县出土

上三幅图为唐代古墓遗留下来的梳,所用的材料很多,例如有动物的骨头,铜、银等金属,由图中的花纹所见,雕工精细,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技术来说,是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而图中的几何花纹,亦是由西域传入中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外商旅络绎不绝,我们可以由唐代贵族妇女常用的日常用品得知,当时流行的图案式样,是源于波斯、身毒等国,由是观之,当时唐朝的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共主),仍与外来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局面。

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银钗

属于发钗的一种,隋代时作双股形,呈一长一短,目的是方便插戴于发髻,中晚唐以后,发钗渐趋简单,亦有专供装饰用途,考古学家在江苏,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的古墓也有发现不同类型的钗,如西妻郊惠家村唐大宗二年墓出土双凤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双凤及卷草纹。上图所示为江苏邗江蔡庄出土,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而成,每式钗朵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分辨左分右分插。

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金镶玉步摇簪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金镶玉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四蝶银步摇簪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

上三幅图属于步摇簪,是簪的一类,始见于五代十国,从唐代遗留下来的陕西西安书洞墓壁画,以及陕西干县李重润墓石刻中可见插步摇簪的人物图象。《杨贵妃外传》中也有对步摇的描述,书中说到当时唐玄宗命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上鬓上,而"云鬓花颜金步摇"是时人对杨贵妃的描写,可见此类发饰的受欢迎程度遍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宫中贵族,达官贵人为甚。

朋友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树叶?

鸡桑(学名:Morus australisPoir.),是荨麻目桑科桑属植物,落叶乔木或灌木,无刺;冬芽具芽鳞,呈覆瓦状排列。叶互生,边缘具锯齿,全缘至深裂,基生叶脉三至五出,侧脉羽状;托叶侧生,早落。花雌雄异株或同株,或同株异序,雌雄花序均为穗状;雄花,花被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被片对生,在花芽时内折,退化雌蕊陀螺形;雌花,花被片覆瓦状排列,结果时增厚为肉质,种子近球形,胚乳丰富,胚内弯,子叶椭圆形,胚根向上内弯。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朝鲜、日本、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及印度也有分布。常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石灰岩山地或林缘及荒地。

韧皮纤维可以造纸,果食成熟时味甜可食。桑叶为家蚕主要饲料;木材纹理细致,色泽美观,可以作工艺用材;果实可以生食或酿酒,茎及树皮可提取桑色素;各部可供药用。

  • 中文学名

  • 鸡桑

  • 拉丁学名

  • Morus australisPoir.

  • 别称

  • 小叶桑

谁知道,这是什么树啊!谢谢!

香樟树。 学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科别:樟科 各种香樟树 别名:香樟、木樟、乌樟、芳樟、番樟、香蕊、樟木子 、樟树 香樟为樟科常绿乔木。树势高大雄伟,树冠广圆形,全株具樟脑香气,小枝绿色。花期为5月,9~11月果熟。喜阳光充足,也稍耐半阴、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干旱和严寒。樟树枝叶秀丽,树大浓荫,四季常青而具香气。其木材优良,枝叶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为化工及医药上重要原料。 形态特征 香樟为樟科常绿乔木,高达60米,树龄成百上千年,可成为参天古木, 为优秀的园林绿化林木。幼时树皮绿色,平滑,老时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冬芽卵圆形。叶薄革质,卵形或椭圆

这是是什么花,谁知道?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个是韭菜兰。

韭菜兰,扁线形,浓绿色,极似韭菜。用途叶片具单宁,可制造染料及供医药用。其整株外形优雅,在水中的姿态非常好看,不输水族店中进口昂贵的水生植物,颇具观赏价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