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会想起名曲献给爱丽丝还是那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作者:337调查站2023-05-07 07:23:59

为什么《爱丽丝梦游仙境》没有《献给爱丽丝》?

献给艾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是送给当时帮助过贝多芬的一个名字叫爱丽丝的女孩的歌 跟那本书没有关系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

【童话书部分】 人们没有想到查尔斯•勒特维奇 •道奇森会写出这样荒诞的一篇文章。从1854年到1881年,他是牛津大学的一位著名的受人尊敬的数学教授。数学是数字的科学,是一个逻辑的世界。在逻辑中,你只能从一个确凿的事实仔细地推理到另一个确凿的事实。在逻辑的数学中,决没有任何荒诞的东西。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这个德高望重的数学家在1865年写了一本荒诞的书,一本高踞于逻辑之上的书的时候,他没有署上自己的真名。作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道奇森称自己为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荒诞情节并不全是一派胡言。我们觉得它不可思议,但它并不显得完全不合乎情理

贝多芬的世界名曲有一首是《献给爱丽丝》还是《至爱丽丝》

(致爱丽丝)和(献给爱丽丝)是同一个曲子,贝多芬作曲。

《献给爱丽丝》是世界名曲吗?

当然了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

贝多芬《致爱丽丝》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是如何创作出《致爱丽丝》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献给爱丽丝》(For
Alic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的大名绝对那是如雷贯耳,他是开创浪漫乐派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喜爱音乐的伙伴们都非常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你可知道,他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是光芒闪现、可圈可点(这就是音乐巨人的魅力!)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令人遗憾的是,该乐谱在大师生前并未发表,也因此留下了乐曲创作背后的许多浪漫传说。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贝多芬四十岁时为他的学生——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罗克尔所创作。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9世纪末,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值得细细品味的是: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还有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说法:贝多芬近四十岁时,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他写下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的原名《致特蕾莎》。

英国伦敦认知行为治疗专家、临床心理学博士艾玛·格雷发现,音乐可以让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更好的状态。在学习科学、人文和语言学这些主要依靠逻辑思维的科目时,每分钟50—80拍的歌曲,有镇静心灵、开拓思维的作用,使大脑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而学习创造性的学科,比如戏剧和艺术时就适合听抒情类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能让人产生兴奋感,有助提高英语和戏剧等艺术科目的学习成绩。而古典音乐会让人更加聪明,研究显示,听每分钟60—70拍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数学考试平均分数高出12%。这是因为古典音乐的旋律、音调,有助于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记忆。

《致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对完美爱情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