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适合孩子性教育启蒙的图书,听说有一本是著名主持人张丹丹主编的?

作者:337调查站2024-04-15 12:15:41

儿童心理插画-如何与孩子谈“生死”让绘本来帮忙,精选9本生命教育绘本推荐

知道小朋友的“幻想朋友”么?图画书《小白找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说心里话,初读此书,我居然没有看懂!再读一遍,还是没有!!但我家的小家伙看第一遍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本图画书,每天或是缠着我给她读,或是在这本书面前做一个静静的女子,时而凝望书页,时而思绪飞扬......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竟深深地吸引了时常“熊孩子样”的小家伙成为了温润的小女子一枚?
于是在闲暇时间拿起此书,一遍一遍的开读。真不愧是得过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凯迪克金奖的作品。凯迪克奖“不以传递教条或受大众喜欢为目的”,而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创意水准以及这本图画书的故事和主题带给孩子的乐趣和是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书里有个奇幻世界,这个世界借着图画书在向孩子打开幻想的大门。他们的幻想世界里什么都有,他们会有幻想朋友,会一起玩,一起笑!这也是一本神奇的图画书,很适合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者已经进了幼儿园却不适应、感到孤独的小朋友。让他们找到勇气和结交朋友的信心。
而且,书中涉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儿童心理学概念“幻想朋友”。那么,什么是“幻想朋友”?下面我给大家科普一下:
幻想朋友(Imaginaryfriend),通常也叫做假想朋友或假想伙伴。目前,其较为通用的定义是:幻想朋友是隐形的人物,由儿童命名并会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被提及,儿童在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时间)内与之玩耍,虽然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儿童觉得他们是真实的。
幻想朋友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现,在童年晚期消失,是儿童的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心理现象。请提供足够的关注给孩子(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由于孤独感,也有一部分是孩子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认知外界),在孩子与幻想朋友玩耍时不要责备或者禁止(假装看不见但安静旁观),与孩子沟通时还可以善加利用幻想朋友的影响力,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是不是涨姿势啦?至少我是!因为这个知识点让我更进一步的懂得了孩子的世界,更好地去爱护、尊重、理解参与到她成长的每个阶段!
还有,我还找来了此书的英文原版《TheAdventureofBeekle:TheUnimaginaryFriends》会在下期的英文绘本阅读中分享给大家。
图画书信息:
译者:彭懿杨玲玲
出版社:AndersenPress(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June,2014(中文2015-07)
推荐年龄:4-6岁(中、大班,一年级)
关键词:英文阅读_胂罅自我认知
主要内容:
Beekle,我们管它叫“小白”:
它是一团白乎乎的小家伙,头上顶着一个金色的小王冠。小白和他的伙伴们生活在幻想岛上,岛上的小精灵如果被现实中的孩子选中,就会到现实的世界中。小白等啊等,等了很久,一直没有被选中。它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向着现实世界出发了
在熙来攘往的城市中经历了一番不可思议的旅程,来到了闹哄哄的城市。在那里,他终于遇到他最完美的朋友,并获得了自己的名字:小白。
这个故事诠释了关于友谊、想象力的真谛,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去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作者简介:
【美】丹·桑塔特
2015年凯迪克金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插画家,他毕业于美国设计学院艺术中心,担任迪士尼动画创意师,现在专注于儿童图书的创作和插图。
桑塔特喜欢扮圣诞老人,一年365天,他有一天当圣诞老人,其余364天为孩子们写故事、画插图。桑塔特目前仅独自创作了3本童书,却已经获得了童书界极高的荣誉:凯迪克金奖和美国插画协会银奖,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榜。
作者接受采访节选
问:你的读者读到这本书时有什么反应?
答:一些家长和图书馆管理员告诉我,他们看这本书时都看哭了。当然,也有一些成年人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故事,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时候我也会读评论,其中一篇评论文章表示,小白只是去游乐场游玩了一番,然后认识了一个孩子,仅此而已。我觉得,有些人完全忽略了故事的象征意义。
从孩子们口中我听到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家长们送给我很多手工制作的小白玩偶,那些都是他们给孩子做的,这些玩偶都做得很可爱。万圣节时,还出现了一些小白的万圣节服装以及小白造型的灯笼,最近我还在东海岸看到了小白形象的雪人。自己的创造的角色能打动这么多人,这种感觉太棒了。如何与孩子谈“生死”?让绘本来帮忙,精选9本生命教育绘本推荐
有一个亲子综艺节目上,刘烨的儿子看到刘烨刮痧,背上刮出血痕,第一次见到刮痧的诺一就很怕爸爸因此死掉。
其实,孩子成长到一定年纪,就会对生死这些事情产生好奇,会担心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由此产生担忧和恐惧,那么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是非常必要的。
在传统观念中,会觉得谈“死”是很不吉利的事,但“不知死、焉知生”。死也是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正确地去看待、认知,才能更好地“生”。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画面是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绘本是很多父母做亲子阅读的首选。孩子们会通过画面、父母的讲述,去理解故事和发展故事。绘本用来做生命教育的确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生命教育包含哪些内容呢?其实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和死的教育。
所以,根据以上两个维度,来推荐一些我看过的比较经典的绘本。
1、《出生的故事》
这本绘本的作者是中国绘本作家蔡皋,用铅笔手绘与国画写意手法为故事做了插图,比较有中国特色。
通过故事的方式讲孩子是怎么来的,让孩子看到一个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出生的。
2、《宝宝的出生》
《宝宝的出生》是宝宝心理成长绘本中的一本,这是一套引自法国著名出版社Gallimard的专业儿童心理成长绘本。由欧洲著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卡特琳.多尔托博士主编,知名童书作家及国际著名插画家共同打造。
系列书籍包括《亲昵》、《宝宝的出生》、《家庭》、《伤心》、《害怕》、《生气》、《羞耻》、《说“不”》、《粗口》、《暴力会伤害人》、《公平不公平》、《死亡》共12册。
这套绘本选取的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展开的,语言亲切同时又很科学,很适合亲子阅读,而且能满足孩子大大的好奇心。
3、《你好,安东医生:宝宝出生了》
前两本绘本都是讲人的出生,那这本绘本讲的是动物的生命。作者是日本作家西村敏雄。有一天猪太太去安东医生的动物医院看病,检查之后居然发现肚子里有了小猪宝宝。之后再讲小猪宝宝是怎么出生的,出生之后猪先生和猪太太有多开心。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一个生命的到来是多么可爱、喜悦的事情。
同时呢,这本绘本也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其实医院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地方,反而在这里会有温暖的事情发生。
4、《生命的四季》
这本绘本里面讲到的是各种动植物的生命,用大量的插图及配合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四个季节里的植物和动物,比如春天里的郁金香和洋蓟,活跃的啄木鸟、青蛙等等;夏天里常见的西瓜、番茄、蚯蚓等等;秋天的蘑菇、玉米、山鹑等等;冬天里的洋葱、猕猴桃、白鼬等等。
我们平时对身边的这些动植物可能很少关注,那么通过这样一本绘本孩子可以去观察到每一种动植物都是有生命、有变化的,从而感知生命的独特与珍贵。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这本绘本设计了不同形状的翻页,为孩子展示出植物的剖面和动物的成长过程,帮助孩子对不同生命的四季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纸张非常厚实,采用的是铜版纸全彩印刷,而且书中设计了很多处互动翻页,这样一整本书就会很厚,如果采用普通的胶装,孩子翻看起来就会很困难。那这本绘本采用了贴心的穿环设计,这样每一页都能轻松地全部展开,而且书页也不会产生折痕。
很值得收藏!
5、《小威向前冲》
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性教育的内容,小威这本算得上是经典,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讲述生命形成的过程。
很有意思,孩子很喜欢。对于性教育这块的内容来说,家长自己能保持一个对性的正确的、大方的态度,孩子就能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所以更重要的是家长在讲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把性当作是一件正常、美好的事情传达给孩子。
那其实关于生的教育的绘本还有挺多的,我推荐的是几本自己给孩子在读而且效果不错的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去书店看看实体书,感觉一下,孩子有兴趣的再买。
出生这部分可能相对好说一些,死亡这部分就显得相对沉重一些,那我们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植物的死亡说起。
1、《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就是不错的选择,孩子对植物之死比动物之死要好接受一些。
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本绘本给人的感觉很温暖,其实就是传达出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会给人们安慰。
同时书中有一页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既然要死,为什么要活在这边”,父母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展开,对孩子做更多的教育。让孩子明白,生命珍贵,不能浪费,要去活出自己的精彩,为整个世界带来价值。
2、《当鸭子遇见死神》
讲完了植物的死亡,我们可以再讲讲动物的死亡。
鸭子决定和死神友好相处,它们一直一起生活,直到鸭子死去。死神抚平了鸭子被风吹乱的羽毛,将它托在双臂上,来到了“那条大河”旁。将那朵郁金香花放在鸭子身上,小心翼翼地将鸭子放入水中。然后轻轻一推,送它上路了。
这里面其实也充满了温情,生与死都是爱。这本绘本就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死亡就在我们身边,它没有那么可怕,其实它是友好的。
3、《獾的礼物》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獾,它是一只非常有智慧的獾。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獾离去之后,所有的动物都很悲伤,会想起和獾有关的一切。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本绘本让我们明白,当生命中重要的人离开时,我们都会有悲伤,悲伤需要时间去让它慢慢消失,创伤最终会修复。而离去的人,也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没有消失。
4、《再见了,艾玛奶奶》
前面讲了植物和动物的死亡,最后过渡到人的死亡上面。《再见了,艾玛奶奶》全文以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口吻进行讲述,配合真实而极具震撼力的黑白照片,流露出片片真情。当死神即将降临时,艾玛奶奶在“临终意愿书”上签了字,从容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
这本绘本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应对丧亲之痛。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看过觉得比较好的一些生命教育的绘本,如果以后有新的再补充,希望能帮助到读这篇文章的你。
没有宝典,你打算怎么看国际安徒生奖世界插画大展10月4日,文艺老母亲琢磨着已完美错开国庆出游高峰期,遂提议前往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观看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大展。
然而,无人响应。
姐姐看向弟弟:“绘本插画展啊,小学生看多没劲,弟弟去看吧!”
弟弟看向妈妈,一脸蒙:“嗯,嗯~什么展?”
妈妈早有准备,翻出插画展宣传海报《丑小鸭》:
姐弟俩立马心动了:“丑小鸭,我要去,我要去!”
于是,妈妈带着姐弟俩欣然前往插画展。
其实妈妈这次是有备而来。自打从朋友那里听说这个展览,妈妈就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不仅把本地艺术教育机构游艺家米妈的观展攻略烂熟于心,还啃完由美国著名儿童早期教育家丹尼丝所编著的《图画书宝典》。
一路幻想着妈妈在展厅现场对着俩娃侃侃而谈各插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老母亲不禁志满意得。
走进展厅,幻想破灭。但见一个个煞费苦心的文艺老母亲,挤在画前焦急呼唤娃:“快来看,快来看,这不是你最喜欢的绘本插画吗?”而熊孩子们充耳不闻,簇拥在几个互动区,上翻下滚,你推我搡,不亦乐乎。
我家的娃,当然——也不例外。
妈妈刚刚叮嘱姐弟俩不要走散,弟弟就一刺溜挤进互动区。妈妈只好丢下姐姐,围追堵截成功后,领着弟弟找到《丑小鸭》。
乘着弟弟对画发呆,妈妈迅速打开宝典:作者罗伯特·英潘,南方大陆的写实插画大师,擅长以细腻写实的画风叙述故事
宝典还没念完,弟弟已经看腻丑小鸭,启动满场与作品互动游戏。
与俄罗斯民俗艺术的炼金师塔吉娜·玛丽娜作品互动:
与优雅的奥地利绘本女王莉丝白·茨威格作品互动:
电子屏涂鸦:
由此看来,经常带孩子观展大有裨益,以前满场乱窜不知所终的弟弟,如今进步到摆拍与场景自然融合阶段。
当弟弟互动得精疲力尽之时,一个人孤单看展的姐姐找到了我们:“妈妈,走吧,我已经看完所有作品了。”
就这么结束了吗?不,妈妈尴尬又不失慈祥地一笑,是时候启用宝典了:“怎么样,姐姐最喜欢哪几位大师,带我们去看看?”
姐姐点点头,先带我们来到《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面前。这是著名儿童文学图画书作家及插画家莫里斯·桑达克的作品,画风唯美细腻。他曾经五度获得美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奖,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大奖的美国人。
童年时期体弱多病的桑达克,在绘本创作中反映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焦虑不安、恐惧、挫折等复杂情绪,这在当时是颠覆性的革命。《野兽国》、《厨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三部桑达克自己眼中的代表作起初毁誉参半。
《野兽国》一度是图书馆禁书,后来却被改编成动画、音乐剧,成为备受推崇的经典,被誉为“一本奇特的、前所未有的图画书”。有心理学研究者专门结合荣格的人格理论中自我、阴影、人格面具和阿尼玛等原型,来解读《野兽国》里麦克斯的形象。
现场看到插画里野兽的形象颇为可怕,仿佛小时候做的恶梦,而主人公麦克斯悠然自得:
了解到莫里斯·桑达克曾经拥有的可怕童年,似乎能够进一步明白作品蕴含的意义:一个孩子在探险中逐渐学会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
“真正塑造我们的,是那个我们很少有人有勇气去面对的孩子——那个远在教化到达你的心灵之前,没有耐心的、索取无度的孩子,那个想要爱和权利,又总是嫌不够,总是在生气和哭泣的孩子。”莫里斯·桑达克这句话或许是他创作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初衷。
姐姐最喜欢的第二位大师是超现实的儿童心理代言人安东尼·布朗。
被归为英国超现实写实派画家的安东尼·布朗,凭借其绘本成就成为“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英国“凯特·格林威奖”双料得主。其作品构图利落,色彩鲜明,并擅以对比营造画面的戏剧性,带有超现实的成分。
最酷的猩猩“威利”是安东尼·布朗笔下最有人气的角色。“威利”有愤怒、悲伤、喜悦等各种孩子们熟悉的表情,犹如儿童情绪心理的代言人。这次插画展的另一张宣传海报取自他2008年著名绘本《大猩猩和小星星》。
安东尼·布朗说:“对我来说,设计一本图画书就好像拍一部电影,书的结构是特写和远景的结合体。而我的工作,则是天分(冒险这么说)和思考的结合体,两者很难分开。”
见两个孩子看得入迷,妈妈继续开讲:“每幅插画都是一件艺术品,一个插画大师仅凭绘画技巧是做不出成功作品的,他还要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而且,一副经典的插画作品会超越国界,超越时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妈妈最喜欢的大师吧!”
妈妈最喜欢的第一位大师是斯堪的那维亚的自然主义者斯凡·欧特。
斯凡·欧特的画作有一种清新的气息,用透明水彩塑造出来的层次,微妙又丰富,一如北欧国度的冷冽空气。就像是迎着森林中的雾气或暖阳,透出干净的光,写实场景也散发着空灵的艺术性。
斯凡·欧特多为安徒生经典童话绘制插画,比如《拇指姑娘》、《丑小鸭》等。他特别擅长捕捉童话中忧郁、悲伤或幽默的场景,并用清新的画笔描摹出来。
妈妈最喜欢的第二位大师是优雅的奥地利绘本女王莉丝白·茨威格。
1990年,莉丝白·茨威格赢得“国际安徒生奖”时年仅36岁。美丽、奇幻、怪诞、愉悦的感伤情怀,掺揉了动作、舞蹈、自然、幻想,全都加在一起后,成就了茨威格的艺术。她的画里有一种梦的特质,很魔幻,但又很含蓄、很优雅。
妈妈小时候所处的年代,国内绘本尚未起步,大多数同龄人没接触过绘本的概念,基本上直接从小人书跳转到文字书的阅读。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书里的插图,那些美丽的公主,梦幻的风景,动人的故事,给了我们莫大的勇气去追寻现实世界看不到的美好。
打着分享最喜欢插画大师的旗号,我们把插画展厅又细细转了一遍。最后,孩子们带着对大师绘本作品的无限期待,恋恋不舍地离开展馆。
文末彩蛋:《图画书宝典》揭示绘本的秘密
1、什么是绘本?
绘本,即图画书,取自日文中图画书的叫法。图画书是一件艺术作品,它靠插画和文字共同叙事,由对开的页面来展现场景,靠翻页呈现戏剧效果。
全球最著名的图画书奖——凯迪克奖界定的图画书标准如下:
2、有插图的书也是绘本吗?
广义的绘本包括有插图的书,但通常我们提及的绘本与有插图的故事书不同,一般是指图画重于文字,图画主导叙事的绘本。
3、为什么要看绘本?看文字书或插图书是否有同样作用?
绘本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读写启蒙,增加孩子的美学体验和艺术经验,更关键的是可以发展孩子的视觉素养。而视觉素养的发展,是文字书或插图书无法做到的,也容易被我们忽视。
4、选择什么绘本阅读?
方式一:阅读某位作家的全部作品。
方式二:选择10种或以上同一题材/类型的作品。
方式三:选择所有获奖的作品,比如凯迪克奖和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历届获奖作品。
5、怎样研读绘本?
附1:国际安徒生奖获奖插画家名单
附2:获奖大师部分经典作品

有哪些适合家长学习的儿童教育书籍?

我看过最好的是《有吸收力的心灵》。此书是蒙台梭利女士的封笔之作,是集蒙台梭利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我们成为成人已经太久,以至于我们早就忘记了我们曾是儿童的事实。童真时的心理我们早已遗忘,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还来不及探寻。所以一直以来,儿童教育都充满了错乱、误解与无知。伟大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始创的蒙氏教育法,对过去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进行了颠覆式的革命与创新,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笔者认为,看过了《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就无需再看蒙台梭利的其余作品,因为这本书是她最知名、最系统、全面的体现她教育思想的一部作品。一直以来,儿童都被认为是尚未长大的成人,童年的意义在于尽早长大。蒙台梭利首创式的提出了儿童呈现的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人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且最密集。是儿童成就了成人,我们追溯成人行为的背后,都离不开他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所受教育。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便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儿童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踏上一场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
而今风行中国当代的许多亲子教育专家,其思想根源都来源自蒙台梭利,蒙台梭利通过她创立的“儿童之家”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发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及敏感期,提出了0-6岁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人的智力和心理都在这一阶段发展乃至定型,并给出了儿童不同时间段的成长窗口期,比如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就在童年,成人以后学到的任何语言都不能与母语相提并论,她把儿童这种强大的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获取成长的心理类型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孩子自身有其强大的内生力量,成人要做的,无非只是顺应孩子的内生力量,为其成长成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干扰孩子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必须以环境为工具才能影响儿童,因为儿童能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而后对自己进行创造。“所有婴儿在出生之时都是相似的,并且都以同样的规律成长。”所以,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思维能力,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动手能力,只要在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为孩子提供顺利成长发展的环境,孩子就能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并表现出成人望尘莫及的提升和进步。在书中,作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四肢运动、五官感觉、手脑协调发展、性格及社会意识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成长,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正处在不同能力敏感期的孩子,该如何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读者完全可以对号入座。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长的需要,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真正适合他成长的环境,进而帮助孩子成长。
由于时代与文化原因,本书读来也许有些枯燥。但真正经典的作品,正是因其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让人无法如读畅销书一般简单易读,而需要深入的思考与仔细的体会。试着耐心些,平心静气的潜入经典内涵深处,一定会给你的心灵与思想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与焕然一新的变化,并让你的教育价值观和品味都有明显提升。也许,你还会恍然大悟,原来当代无数教育类书籍,都是在拾蒙台梭利之牙慧,不愿亲近经典的读者,一次次的错过了原著最极致的智慧,却在重复与转述的文字泡沫里打转,在思想的影子与模型间来回求索,苦心探寻它的本来面目。如此行为,岂不可惜?
此外推荐几本:
《一岁就上常青藤》
本书作者薛涌,著名旅美学者,曾被《南方人物》评为“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作者从自己养育女儿的点滴成长经历入手,提出如何从孩子1岁开始,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给孩子灌输常青藤理念,实施常青藤教育的一本教育心得和手记。
本书所倡导的常青藤原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作者认为,常青藤原则作为一种优秀的品格和素质,并不仅仅是常青藤盟校所独有,也不是进入常青藤盟校就一定能获得。常青藤原则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不上常青藤大学也一样足够优秀;如果不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进入了常青藤盟校,未来一样难有作为。说白了个人本身的素质优秀与否才是根本,是否拥有一个名校标签并不是最重要的。
美国曾有位企业领袖说: 你就是让那些哈佛的新生不上学、随便干点什么,等20年后他们还会比别人成功。关键不在于哈佛教了他们什么,更在于哈佛选了什么样的人。正如作者所言,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这种常青藤素质 ,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你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常青藤教育要从小开始,这也是本书的标题《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来历。
如何获得常青藤素养中包含的一切内涵呢?薛涌综合了许多常青藤圈子中的经验。这包括常青藤出身的父母、常青藤学生的家长以及作者自己的育子经验,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与具体操作细则。从如何应对孩子的啼哭,到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从有机识字法,到如何发展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才能;从让孩子早早打工,到华尔街如何培养孩子;从少儿总裁班,到怎样培养金融家。其中既有颠覆传统、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汲取美国常青藤教育精髓后,举重若轻、具体简单的教育方法。本书既是作者生养教育孩子的亲子日记,又是作者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思考感悟的总结归纳。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全面详细的揭示了美国教育的真相,还原了竞争无处不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分中外的真相,告诉了国人不要盲目选择留学,因为要接受良好的精英教育,不管在哪里都必须拥有最精英的能力,付出最极端努力。所谓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轻松的现象,不过是存在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公立学校。不少美国高知阶层的母亲,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高中,甚至不惜辞去高薪工作陪读。这对我们过去对西方教育的认识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启发,也让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本质。
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家庭,他们的未来都取决于孩子,而孩子的未来又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原则方法,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与其花大价钱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如掌握常青藤原则要领,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获得常青藤人格魅力与素养,成就更为幸福充实的人生。
作者的劝诫犹如一声当头棒喝,这份醍醐灌顶、拨云见日的提醒与指引,无疑是当前盲目留学热潮下一针智慧的清醒剂,也让行有不得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家长,获得了一面反求诸己、指导实践,在家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的指南针。我想这也是此书的最大价值与意义所在吧。
《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先生的《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从哲学与人生的角度,给我们传递了不一样的声音,帮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说到周国平先生,想必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思想者,《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思考《人与永恒》;他是一位朝圣者,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测量《守望的距离》;他是一位诗人,在《宋人弦歌》里咏叹《忧伤的情欲》。他还是一位父亲,为女儿所写的《妞妞》一书荣曾获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这本《周国平论教育》。
作为一名思想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理解,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多了一份直指本质的深刻和返璞归真的智慧。他认为,所有教育的问题,都和人生的问题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他告诉那些急功近利、恐慌焦虑的家长,孩子就如同土壤里的种子,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自由生长,只有天性得到充分生长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守候人性的珍宝,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他呼唤,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只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样的教育,早已远离其本质。
作为一名诗人,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感悟,有着诗人一般的理想与超然,也正是诗人的理想主义气质,让他更有一双慧眼来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是谈论儿童教育的,其中甚至还特别谈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周国平先生特别看重孩子的单纯、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最有慧根,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慧根,千万别让孩子的智慧随着岁月的渐长而慢慢枯萎,他说,智慧是和童心相连的,智慧其实就是日渐成熟但却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一定要留住孩子“心智觉醒的时刻”。大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作为一名朝圣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认识,比普通大众多了一份冷眼旁观的理性和淡泊宁静的平和。在无数家长挤破脑袋追逐名校时,他却告诉家长要结束恐慌,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就在于父母的引导与陪伴,与其追求名校,不如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在普通教育者还在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时,他却冷静而关切的告诉我们,生命教育与灵魂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成功的真谛在与优秀与高贵,生命中有太多不可错过的美好需要我们去珍惜,去好好体验,这远比单纯的功利性教育重要得多。
作为一名父亲,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期望,与其他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都对儿童给予了无限关注;不过,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对于儿童教育,他有着属于自己独到而智慧的理念。他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养成阅读的爱好,读经典的书,读永恒的书,才能提高精神境界与品位,进而提高人的综合修养与素质。谈到读书,他说出了一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到道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阅读的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除了应付考试外,实在微不足道。相信许多人也一样有此感触。
周国平先生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我想此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用哲学的眼光,滤去了功利的杂质,终止了短视的惶恐,平息了焦虑与浮躁,用更为深邃的目光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给予读者了直指本质,拨云见日的启迪,告诉我们教育该如何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来吧,孩子》
世界上有一种爱,最是没道理可讲,这边是母爱。女作家池莉《来吧,孩子》一书开篇就开宗明义的强调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是,爱的能力虽然与生俱来,爱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如何让父母之爱和子女同频共振,共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交响乐,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了。池莉的这本《来吧,孩子》,就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亦池的点滴生活经历,告诉读者如何让孩子在简单生活中体验最好的教育。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曾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奖项。本书是作者陪同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一本亲子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的记录。通过女儿亦池的亲子教育经历,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向读者展现了家庭教育里的那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作者以平常心态,采取平常手段,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平常的收获,这正是教育领域里大道至简的最好证明。
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似其他谈论亲子教育类的书籍,以强大的专业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来说服人,而是作者从一位母亲、一位家庭主妇的角度着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生活里亲子教育的的点点滴滴。在作者眼里,无论是客厅书房,厨房走廊,亦或是大院围墙·····哪里都是孩子成长的场地,哪里都有孩子教育的机缘。
书中,池莉提出了“育儿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让孩子尽情的与小朋友玩耍。因为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一辈子的功课,通过玩耍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广泛的识人和阅世机会。二是让孩子在最欢喜最开放中接受自然的启蒙。作者和孩子一起养花、养蚕,游园、爬山。所有的自然风光都让孩子一一领略。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懂得并学会愉悦、敬畏、怜悯。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和阅读。选择好适合孩子的读物,不光是为教育孩子而讲故事和阅读,更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坐拥书城的书香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了无痕迹的获得教育和成长。书中甚至还特别提到了“厨房教育:”作者不但让孩子烹饪和洗碗做饭。还以饮食作为缘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学诗歌地给女儿讲故事。作者说,吃饭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体面,一旦学好了,它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会给孩子带来难以估价的自信。这些教育方式其实都很简单,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捕捉得到。在看似柴米油盐、玩耍逗乐、不务正业之间,就这样完成了正襟危坐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无论怎样超然的教育,都无法回避升学考试这一沉重命题。作者从小升初母女如何同心背水一战,到讲述孩子如何战胜恐怖的中考,再到跨国求学的经历。其中都有无数值得反思、借鉴和回味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方法。一路走来,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的生活点滴里,蕴藏着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经历,而那些经由生活检验和实践探索而来的教育心得与感触,也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呈现眼前。
作者平实而真诚的笔触下,没有兜售成功经验的居高临下、自鸣得意。有的只是一味平凡母亲的平凡生活,在养育孩子的平凡经历中,记录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成长片段经历。因为真实与平凡,远离了那些图书市场被过度包装炒作而裹挟的急功近利,也还原给读者一份最简单真实的家庭教育样板,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最大限度与可能。

著名的儿童绘本有哪些

绘本即图画书,英文名“picture book”,指的是有图画、主题和情节内容简短的故事书。市面上大多是面向儿童阅读的绘本。内容涉及启蒙、文学、教育和科普等。
著名的绘本当以欧美地区为主,因为母语国家毕竟对英文绘本的理解和深入程度较深。经典的儿童英文绘本有:
一、《好饿的毛毛虫》 (美 ) 艾瑞克·卡尔 著郑明进 译 明天出版社

一条毛毛虫饿了,他开始去找吃的。星期一吃了一个苹果,可还是好饿。星期二吃了两个梨子,可还是好饿。星期三吃了三个李子,可还是好饿......
二、《大卫, 不可以》 (美 ) 大卫·香农 著 ( 美 ) 大卫·香农 图余治莹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大卫是一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世界上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三、《家有恐龙系列》 (美 ) 简·约伦 文 ( 美 ) 马克·蒂格 绘任溶溶 译 接力出版社

作品以十只可爱的大恐龙宝宝为主角,根据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不爱睡觉、不好好吃饭等生活细节,创作了童趣盎然、有趣好玩的童话。
四、《母鸡罗丝去散步》 (美 ) 佩特·哈群斯 著上谊编辑部 译 明天出版社

这是一本很简单的绘本经典,短短的几句,却有很丰富的场景铺排,洋溢着欢乐悠闲的氛围,散步的目的有了更多的想象,小孩子看了自会会意的咯咯笑。
五、《逃家小兔》 (美 ) 玛格莉特·怀兹·布朗 著 ( 美 ) 克雷门·赫德 图黄乃毓 译

小兔子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一场爱的捉迷藏就此展开……
六、《小蓝和小黄》 (美 ) 李欧·李奥尼 著 ( 美 ) 李欧·李奥尼 图彭懿 译 明天出版社

讲述了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一起游戏,一起上课。然后小蓝和小黄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的故事。
七、《我爸爸》 (英 ) 安东尼·布朗 著 ( 英 ) 安东尼·布朗 图余治莹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
八、《我喜欢书》 (英 ) 安东尼·布朗 著 ( 英 ) 安东尼·布朗 图余治莹 译 河北教育出版

向孩子展示了一个有趣的书的世界,让他们知道,书里有童话,有恐龙,有怪物,有知识,有强盗...有一切他们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事情……撩动他们对阅读的好奇和渴望。
经典绘本数不胜数,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孩子阅读适合自己成长阶段的绘本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启蒙教育艰且长,家长需要更多耐心和陪伴才能收获满满!
鉴于市面上现有的经典绘本实体书价格高昂,可以在网上先找一些资源进行启蒙预热

家长质疑《西游记》儿童绘本存在「色情」插图,是不是对孩子防护过度?

不是防护过度。
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也备受关注,家长经历过之前教材的事情,也担心有一些不良内容,会暗藏在课外书籍中,学生要是看了,或许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一个家长看到了自家孩子阅读的一本书,觉得其中的内容有些不妥。
越来越多年轻的家长,对于学生的升学压力感同身受,所以在逐渐帮助学生实现减负,少一些额外的补习班,多一些素质培养,学生放假了,实在没有特别丰富的行程安排,在家安安静静读一会儿书也是好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维观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习惯,很明显,父母跟我们的生活观念是存在差异的,是有代沟的。所以说,如果婚后和父母一起居住,会存在一些不便之处,这当然不是儿女对父母的嫌弃,只是因为生活习惯和思维观念的不同,很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站在婆媳关系的角度来说,许多的家庭,之所以会频繁发生一些婆媳矛盾,就是因为婆婆和媳妇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太长了,同在一个屋檐下,柴米油盐、各种琐事都会有所交集,再加上一些代沟因素,想要维持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就很难了。比如,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天气很热或者很冷,一天24小时开着空调也是正常的一种现象,但是,对于很多的父母而言,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上勤俭节约的生活了,所以,他们会觉得空调一直开着生活开销太大,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浪费,相比之下,他们更习惯上用扇子或者电扇、火炉等来代替空调。在这种生活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果短时间内(几天或者是几个星期)跟父母住在一起,可能也没什么,毕竟父母也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跟父母住在一起,我们的这种生活行为习惯,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奢侈”了,时间越长,这种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就越明显,就越容易出现矛盾。另外,结婚之后,对于我们男性而言,跟父母住在一起,也许很容易适应,但是对于女性而言,那就不一定了,甚至很多的女性是感觉受到拘束的,是无法适应的。更进一步来说,就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住在男方家里的,都是跟男方的家人来往比较频繁的,对于男方而言,这自然是他自己的家,也没有必要拘束什么。但是,对于女方而言,她会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在这个生活环境里,有婆婆、公公和其他的一些家人,由于在本质上这些家人跟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在这个生活环境里,她会本能的有一种距离感。比如,吃饭的时候,不好意思放开吃,本来自己吃饭时会喝点饮料之类的,又担心被婆婆说道,索性也只能忍着了,周末休息的时候,甚至连多睡一小会儿都要犹豫半天……而男方呢,因为他从小到大就一直在这个家里生活,所以他在这个家里就比较随性,家务活,想不干就不干,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想多睡一会儿也不需要考虑,想翘个二郎腿就翘个二郎腿……因此,相比之下,婚后和父母住在一起,女方会有一些拘束感在里面,在这种拘束感之下生活,多少女方是有一些不舒服的,而为了让女方摆脱这种拘束感,最好结婚后还是不要长期跟父母住在一起。